临床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。比较典型的有“炼脐”或者“蒸脐”。相传为史前彭
祖所发明。古代的隔物灸系是将纯天然名贵中药材研末,置于肚脐或者相关穴位上,四周以面粉团围住,以防泄气,将穿有小孔的槐树皮或者生姜片置于其上,再将枣核大小的艾柱9-12壮置于槐树皮或者生姜片上,点燃施灸。一般需要数百甚至上千壮,耗时3-6小时。作为强壮保健,
抗衰老之用,必须常年温灸,持之以恒,故称为“炼脐”或者“蒸脐”。相传发面“炼脐”的彭祖和进一步发展“蒸脐”的孙思邈,均超百岁,度天年乃去。孙思邈的《千金翼方》是在其百岁以后才完成的,思路敏捷,老而不衰,由此可见一斑。
《医学入门》指出:凡病“药之不及,针之不到,必须灸之。”汉代张仲景《伤寒论》更明确提出了“阳证宜针、阴证宜灸”的治疗规律。而且都是一些阳不胜阴,病势危殆之疾,急施灸法,以冀阳复。均说明灸法在治疗上有独到之处。作用机理:隔物灸临床运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。现代科学实验证实:隔物灸对人体的神经、内分泌免疫、消化、呼吸、循环、泌尿与生殖等系统的功能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。
隔物灸的几个要素:
1、有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温度作用穴位。
2、通过艾柱或艾绒作用。
3、与皮肤接触必须隔物(盐或姜)。